关键词:约瑟夫之子 尤金·格林
主人公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几经斟酌之后,一场精彩纷呈的寻父大冒险正式展开的《约瑟夫之子》。《约瑟夫之子》下载观后评论:阿马立克最后微湿
主人公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几经斟酌之后,一场精彩纷呈的寻父大冒险正式展开的《约瑟夫之子》。
《约瑟夫之子》下载观后评论:
阿马立克最后微湿的双眼是求饶还是深痛呢?格林这次演了酒店门房,他爱布列松吗,或者是施特劳布更多吧?言语和情感的冲击继续撞在被镜头直击的人物身上,神秘的圣光仍然在种种时候照进他们的世界。格林完成了自己的范式,看的过程也是寻找这道光的过程。巴洛克唱诗又在影片后段洗礼观众,圣经故事的改写倒是有些生硬。

男孩的房间里有一副卡拉瓦乔的画,讲的是亚伯拉罕把独生子以撒献为燔祭羔羊的故事。当男孩拿起从五金店偷来的刀,对准生父的脖子,《旧约》得以颠覆般再现。约瑟和母亲的爱意则是天使,阻止了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手臂。不记得子嗣的生父既是亚伯拉罕也是希律王,那声对不起穿越虚空,为前尘划上了句点。

我从哪里来?这是语法单调而枯燥的《约瑟夫之子》提出的核心问题。它以一场混淆了名字的误会开启寻找身份的旅程,最终找到的是作为《人之子》的爱。于是从哪来没人再关心,谁是真正血缘上的父亲也不再重要,因为无姓儿早已成了供不应求的时髦产业。同是思辨性的哲学寓言,尤金像独奏曲,杜蒙如交响乐。

“准时的人往往都不会成功。”尤金·格林真是新大陆般的发现呀,没想到这样一部电影也能看哭。大概是从约瑟夫身上看到了将来的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了)。父子二人于巴黎各地标的对谈搭配上去戏剧化的表演,如同两位古希腊智者在交换观点。最后出现的驴子不知是出自何种典故,致敬布列松是毋庸置疑了。

3.5亚伯拉罕与约瑟夫的对比加上对耶稣的隐喻显得过于直白了些,主题上也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呼唤家庭中的爱与理解,对当代社会金钱、名誉、歧视、杀戮的讽刺,何谓真正的父子?恶作剧般的情节中还是能看到不少有趣的小细节的,但感觉比起那几位熟悉的冷面怪咖,导演的风格还可以更怪点

太想达到Wes Anderson或Roy Andersson甚至Miguel Gomez那种夸张的deadpan的幽默,又没有人家那种想象力,于是,硬往圣经上套,就很僵硬了。但是这色彩实在美。还有鼓励十岁小朋友们在卧室里挂Caravaggio(虽然血腥了点)!
缺乏宗教知识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 看了一圈短评发现自己完全get不到大家的笑点就更觉得自己粗浅了 只能大致领会到最表面的意思 目前看了一遍来说 特写、光和构图已经很impressive 几句箴言也记下了 卖的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父真的是父吗?我也认同不是
剧本的事件、对白写得极差,加上导演的刻意“风格化”镜头设计,阻碍了每一个演员的表演,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演员的演出对白都尴尬并且格格不入,剧本和导演都有问题。打一开场的空镜和配乐就已经很莫名不搭了。还有摄影构图真的很普通,并且无法结合叙事情绪,完全不好看
#HKIFF# 靠我看了个啥。对话尽是超级奇怪的正面大头机位,没有任何casual的小动作和语气词,你们是在做对话练习吗??明白是刻意做效果,问题是讲的东西并没有趣到支撑这种死气沉沉的形式呀…套个圣经的壳讲最浅白的家庭伦理而已
开头和结尾的聚会非常的有趣,颇有点马克吐温笔下人物的感觉。两个不同的人群的笑也很有意思,面部特写让他们笑变的有点难琢磨,稍显无奈但又感觉很好。最后的直面,奥斯卡的妥协,搭上来的手,可爱的驴子,无疑是非常精彩的。尴尬,但是好看。
#HKIFF#靠我看了个啥。对话尽是超级奇怪的正面大头机位,没有任何casual的小动作和语气词,你们是在做对话练习吗??明白是刻意做效果,问题是讲的东西并没有趣到支撑这种死气沉沉的形式呀…套个圣经的壳讲最浅白的家庭伦理而已
圣经故事以文艺片形式现代再现。配乐不多,静默效果上佳,小伙很帅。一环一坏,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几名亲人之间不同的化学反应,使得整个故事在不经意间呈现大故事。对圣经中这段故事有研究,再了解布列松的,一定会大爱。7.2分
有趣,让一群极优秀的演员来饰演面瘫,为了达成场与场之间的叙事贯通丝毫不理睬场面内的动机和变化状况(书会戏,绑架戏,庄园戏),不断以类似塑像的接近凝视镜头的大特写来作场景结尾,摄影也是随意的“糟糕”。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