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史蒂芬·布塞
《开战》下载观后评论:
分析,某种程度上即是回忆创伤,即是重复创伤记忆与最终打通主体共时结构和历时性创伤回忆之间的关联的过程。主体需要理解他对创伤回忆的唤起与当下面临的僵局是直接相关的,即,关键在于通修列宁主义和当下社会僵局之间的关系——丁克背靠着所谓的市场逻辑和法律人道使得阿让厂人们的斗争陷入了蜉蝣大树的情景,但是结局的牺牲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肯定了主人能指在不断的偶然变化中所具有的发生辩证运动的潜力。罗宏的自杀让我们联想起弥赛亚并非偶然,但更重要地是这指向了那个永远有隐藏在其中的创伤、等待我们救赎的弥赛亚,换而言之,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辩证变化中主体所能获得的对于事件秩序的开放性的忠诚。这样我们才能可能将革命的主人能指以具体的普遍性方式进行处理——这确实是一部关于公会斗争的片子,但我们不能仅仅如此看待它,而应恰恰相反。

真的完完全全震慑到我了,极具力量的杰作!激昂高涨的奋力斗争,从聒噪走向沉默的群众。一曲属于这个时代所有抗争者的怒吼赞歌。异常真实的强纪实在场感,在流动镜头和针锋相对的言语中进入史蒂芬·布塞有史以来最为超常的执导发挥(同柯西胥连绵不断的施压方式),在强编排的情节架构中,文森特·林顿的表演几乎让「市场法律」的影帝奖项蒙羞。无时不刻在强调介入的新媒体传播视角:电视新闻报道、个人手机录像,几近完美的社会解剖!强势固执的行动后是无比正直的脆弱内心和强烈的共情,他们在为自己的尊严、后代的尊严而战斗。我们都无法在这阶级矛盾中脱身,可以在电影里面找到现在发生着的以及未来会发生的一次次沟通失效、一次次正面交锋、一次次怒火中烧、都是在燃烧他们自己逐渐疲倦的身躯。“抗争的人可能失败,而不抗争的人注定失败。”

呵呵,真挺搞笑。在我坚强隐忍的大中华民族面前不是事的事,在法国比天还大~,在法国罢工就像日常节日经常上演。你问问他们为什么罢工,中国人听了都得笑死。我想起来在法国拍戏时,工会规定剧组工作人员在现场不能跑只能走,连剧组工作午餐都必须有前菜和红酒。这些就是法国人权的底线。哈哈哈~我当时就被震了……~ 要在中国,企业因为市场竞争关厂辞退员工,而且法院都已经判企业赢了,企业居然还能自己主动给每个基础员工将近两万五欧元(20万人民币)的补偿款,肯定会被评为良心雇主。可在法国这都是人们不能接受的底线,他们非要意正言辞的说找不到工作,让企业给他们工作一辈子。。。。虽然每个国家的生活底线不同。但不能接受现实,适应变化,向前看寻找解决办法,非纠着自己的小逻辑,死磕。正是欧美开始衰落的原因……

看到最后我也崩溃了,有什么能比一个英雄的覆灭更让人绝望和崩溃的。但是真的不值啊!!!因为所在公司发生非法裁员的事,导致我对这种公司把员工当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蝼蚁的行为真的是太有感触了!可我们这还是连钱都不给的开除呢,老哥你所在的环境和你们的勇气和智慧还能让你做到和总裁谈判这一步,真的是令人钦佩与羡慕。我们这连工会都没有,大家都噤若寒蝉。大银幕看手持摄影和嗡嗡的争吵声真的是看得我脑阔疼,可更让人想吐的是现实。工人虽然弱小,但手中依然有力量。我发现大多战败方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对方强大,而是来自内部懦弱部分的瓦解。所有人都在这场战争里做了选择,谁都希望最后胜利,但怎么能在失败的时候就把责任推给领头人呢。可最后就是这样。老哥最后把所有的责任背在身上,然后付之一炬。不值啊!

全程看得好紧张。最后男主的自焚真是太令人心痛。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呢?既要最大化地代表好社群的利益,又要保持理智地和对抗方进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同时要抗得住外部不从、内部分歧的压力,有打持久战的坚定信念。论外资企业在当地的决策有多困难。市场、经济利益VS就业、社会利益。企业必然是要看市场和利益的,所以也会衍生很多变相裁员的方式。说到底还是经济和就业问题。如果人们有更多更好的就业备选,又怎会久久纠结于这一个工厂而不断抗争呢?我不能理解男主的做法。自焚就像一个大锤,敲得德方迫于舆论、社会和政治压力重启对话,但是一定要这么决绝吗?这种情况下重启的对话真的会更考虑员工利益吗?或许只能让企业主更想尽快息事宁人、不再雇佣他们吧。而且男主毕竟是一个刚当外公的人。
9/10 难度系数极高又极具现实意义的题材选择,能把将近两小时的群戏高密度对话拍的引人入胜,技巧性已近乎登峰造极。我对谈判破裂后工会重聚吵架那场戏印象最为深刻,无力感与混乱氛围交织,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党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与明显处于优势的敌方开战是无比的艰难,更艰难的是把全国上亿的人都统一在一起,团结众人为一个目标奋斗,不论这场战斗持续多久,要付出什么代价,永不放弃直至胜利的那一天。电影的结尾,洛朗的壮烈牺牲迫使公司重新与员工们谈判,然而员工们未来的生计和补偿依然没有确定的保障,战斗又回到了原点。没有了洛朗的领导,工会能带员工们走多远呢?古今中外底层人民的斗争从未停止,但又有多少胜利的案例呢?导演把这个残酷的问题再次抛向了观众。
用全片单一的浅景深,长焦近景和零主观叙事镜头(对话几乎没有正反打,也没有景别变化)营造出来的旁观者视角非常极端,作者性很强(拍群众运动时候用大的景别会不会更好),也由此带给观众真实和沉浸感(我甚至可以联想到拆迁)。罢工这个社会事件,企业破产涉及的经营管理甚至收购的商业行为,都进行了调查,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故事的合理性。最后自焚的手机视屏的插入(包括一开始的黑屏)都是主观设计的视听语言,表达了现场旁观者冷漠的态度。缺点一是人物一直坚持的状态让人窒息。二是没有能通过丰富人物家庭或者其他困境的方式适当铺垫,使得最终走向的灭亡难以自洽,像是强行完成的人物弧光,用作推动叙事(恢复谈判)。
浅景深边缘虚化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和工会运动的题材倒是相得益彰,很有现场感和即视感,除此之外,电影层面其实可说的并不多,本片的魅力更多地在于它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以及和生活的巨大勾连,不排除电影本身是对逆全球化这一议题的正面回应,但它却也精准地预测了法国国内的gilets jaunes运动。而纵观全片,这与其说是工会对企业、或者说工人对资本家的“开战”,毋宁说这是一场工人内部的“权益之战”。电影的结尾看似是解决了问题,但通过这样残酷的方式或者说借助着电影媒介赐予的编剧权力,导演恰恰是又把这个难解之题重新抛给了观众。
4.5 最后的手机镜头只有短短几秒,一个曾经心怀希望,据理力争,勇敢理智的“英雄”瞬间消失。镜头外的我们无法指手画脚,冷眼旁观,置身事外,高高在上的看这一切。“抗争不一定会赢,但不去抗争就一定会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却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履行。可以和《两天一夜》结合起来看,它不只是一个罢工频出的当代法国劳资斗争的切面,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公无处不在,正义却绝非唾手可得。2019年so far最堵电影,你贡献了生命,可还是没能赢。当你自己都不知不觉将生命置于洪流内,这到底是可悲还是可颂?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已经真实到接近纪录片了。全片几乎都是手持摄影机,镜头一直有轻微的摇晃;每每人物开口讲话时,镜头前总会有一个近距离的他人遮挡物,这种通过长焦镜头来展现事件的手法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插入一段电视新闻,缓一缓电影节奏...这些处理不仅让影片的表达更加自然和真实,更让观众扮演了一个见证者,甚至是偷窥者的角色。这种处理一直延续到了影片结尾。最具张力和震撼感的一幕居然是通过一个手机录像呈现出来的。
4.5.自由引导人民,法国人民爱游行。手持摄影淹没于人群,用一场极具实感的“纪录”描绘出罢工的前后过程,融入法国社会和全球化冲击的各方问题。并从工人的角度来审视运动,从对外的斗争到内部的瓦解,暴力的宣泄,再到林顿一往无前的牺牲挽回局面。林顿的表演十分精彩,从冷静谈判到孤注一掷的升华。电子乐和密集鼓点对故事的烘托和缓冲。联想到国内的下岗潮,一个是西方法制式的无法介入不作为,一个是宏观调控式的强制介入,资本面前,兴与亡,百姓皆苦。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教科书级别的工人运动伪纪录片。从劳资纠纷、矛盾骤起,到抗议示威、内部分裂、高层谈判、暴力行为、指责泼脏水等过程一波三折,细节丰富刻画详实,完整呈现运动始末。想到很多现当代国内外如出一辙的生动案例,以及原一男的《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几乎全手持肩扛长镜头直击激烈的谈判、集会、抗议现场,营造出极真实强烈的现场感。演员表演精湛场面几乎天衣无缝。若不是欢乐聚会部分风格突兀,还真差点被导演骗了。四星半
两个阶级的争执来源于法律层面以上道德标准里的责任与义务,当社会文明退化到利益为最高准则时,矛盾注定无解。底层开始分派系来各自为战,既是高层战术,却也是人性使然。关乎生死的战争中,一味指责对立方不仅是利益原因,更是因为愤怒地指责可以短暂消解羞耻、愧疚和绝望。电影立场鲜明,选择底层视角的抗争派,因此较少展示高层和妥协派的视角,显得有失偏颇。死亡固然是英雄无奈之下的决绝抗争,牺牲能带来冷静、团结和继续抗争的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