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科塔·约翰逊将二度搭档比利时男星马提亚斯·修奈尔,出演影片《金属之声》(The Sound Of Metal,暂译)。该片是达里尤斯·马鲁德首执导筒。约翰逊和修奈尔分别出演重金属摇滚乐队的主唱和鼓手。新片有望于2016年8月开拍。
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站台奖(提名)达里尔斯·马德尔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里兹·阿迈德
《金属之声》下载观后评论:
声音成了两个阶级、两种价值、两个生命之间的符号。年轻的架子手鲁本失去的不仅是听力,是拯救他前半辈子浪子生活的另一半,他的音乐伙伴,他的未来和事业。所以在听障人士社区那段没有声音的日子,他的狂躁煎熬不安都来自自我身份的丢失。他当然怀念社区的伙伴,但他更怀念与另一半在房车里在舞台上的归属感。
电影的神来之笔在于如愿以偿得到听力的鲁本回到女友身边时,发现女友的富豪父亲能给她一份安宁之地,完全不必跟着他颠沛流离。两个阶级之间的差距也像助听器产生的嘈杂声那样,无不让鲁本感到煎熬。于是卖掉一切换回听力的鲁本在影片结尾摘下了助听器,望着日光与树荫感受纯粹的不受世俗污染的无声。此刻无声成了阻隔阶级、贫富、思想这些噪音的圣洁之地。
最后,这是一部不能不佩戴耳机观看的影片。Riz Ahmed的演技已然入神。

7.3/10声音设计很赞;不光是结尾无声和开头噪声的对比,男主敲击滑梯的节奏和下一镜中男主上楼梯的节奏完全一样,声音做到了推动叙事的作用。开头和结尾相似场面调度的对比(男主居中,但声音和光影的反差很大)以及男主听力丢失后,房车中不再有欢声笑语,而是只有安静。由此可见影片的叙事是建立在视听语言(尤其是声音)的对比之上的。但是相比较好莱坞大片来说,影片缺乏连贯性;对于一部独立电影来说,影片的碎片化叙事并没有贯彻全片。男主的性格并未得到呈现,而故事的复杂性也不足以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导演似乎更加专注在“听觉”这一母题上;一切的动机和人物关系更多是为让观众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感受失去听力是如何的。这也导致了男主重又获得听力的部分要盖过前两部分。男主在聋哑群体中的经历既没有达到此目的、也没有更好阐释母题。

典型的男性阉割又拯救的带有原教旨主义的叙事。标题的双关,作为小人物曾经生命成功象征的金属乐表演,以及失聪之后人工耳蜗所发出的刺耳金属声。金属环绕着他的阶段,作为广义上健全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以及渴望回归不属于自我世界的渴求。聋哑人社区在片中作为一种类似被迫阉割的收留之地,带有着对于男主的约束与解放的二元对立。乔像是男主的“父亲”、乃至于绝对的“神父”形象,知晓一切,劝导一切,守护一切。三次与外界的仰拍,是男主的逃离,也是“瘾”的一种审判。我是否认同自身,与我不同的人还需要继续维系吗?承载着记忆的房车,旧生活仅存的物理象征,也因为执意而往日不再。强行的错误只会陷入两边都是悬崖的境地,而宁静,只能在试错之后才能体会属于自我的真相。我属于何处,我该如何接纳,正确为何物,阉割的自我拯救。

《金属之声》的故事没有多大的新奇,新奇的是影片的声音设计。影片的音效总监尼古拉斯·贝克尔把音效当作影片最重要的讲述手段,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鲁本听不到声音的恐惧感,鲁本突然失聪后的静谧,与此前震天动地的狂躁音乐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鲁本与露易丝以及失聪者社区朋友的手语交流,与他急欲回归正常社会的焦躁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安装人工耳蜗后的金属之声,与记忆中的美好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到极致的噪音和万籁俱寂的安静,使《金属之声》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声音感染力。这是我所看到的运用声音元素做得最好的电影。我们见过很多以角色主观视角拍摄的电影,但还未见过以角色的主观听觉来拍摄的电影。这种对比鲜明的主观听觉给人强烈的震撼,终于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人的听觉的不可或缺,感悟到世间所有声音的无比美好。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突然失聪了会变成怎样?肯定是难以接受和接近崩溃的。当他在失聪家园中逐渐平静下来时,还是想通过安装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但手术后发现声音完全变了,那种金属之声让他受不了,最终还是放弃了。鲁本安装人工耳蜗后,想继续住在失聪家园,但负责人说你的行为破坏我们的信仰,你会打乱这里的,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也让我看到,国外很多社团提供的帮助都是有其限制的,不是无条件的。另外,露露父亲感谢鲁本的一段话,很真诚,当一个女孩在最叛逆的时候,虽然说遇到了一个并不好的青年,但他们相互取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才不致于坠落不可挽回的境地。当鲁本发现露露现在的生活,已经开始抗拒他时,他毅然选择了离开,成全她的美好生活,这也是很值得称赞的。

人物塑造得超绝,小细节特别戳我,演员演得太真了(鼓手/手语全给演了),很像生活里认识且对我很重要的人,导致片子的其他瑕疵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剧本有点浅,好多转变来得太快。可是忍不住和人物共情哭泣。声音设计请了什么天神大牛。但还是能看出是男性拍的,Lou的形象比Ruben要薄好多。他们的关系dynamic好像是R救Lou,没看出什么互相救赎。Ruben人生的层级其实是Lou>>打鼓,但是第一场戏以精彩的敲击开场,然后镜头再给到Lou。我觉得这个setting scene没有表达清楚,一开始我就以为这是一个搞乐队的失去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听力而悲痛的故事,但最后是千里追妻,有点dissonance。
7分或6.5分。《佳片有约》和豆瓣的一些评论极力推崇本片的音效。但我看不出这种特殊音效(模仿听障人士听到声音,且不说这种模仿完全不靠谱)对本片叙事的作用和特别效果,除了炫技之外。正常人是无法感知听障人士听到的声音的,只有正常人丧失听力后自己才能感受到,但又无法表达出来。另外,营地生活占了很大篇幅,而故事情节并未发展,让人感到沉闷。摄影采用纪实手法,很多镜头看起来像是纪录片镜头,确实有把观众带入真实感的效果。但这恰恰造成了摄影手法与音效手法的不一致,摄影是第三人称的,音效是第一人称的。但这部影片又不能大量采用主观镜头,否则,男主演技无法发挥。男主的表演还是不错的。
每个人物的每个行为都出乎我的意料?中途和小男孩一同打节奏还以为要被音乐救赎了,打个音乐的tag应该是诈骗。ruben其实情绪算极其稳定了,把甜甜圈砸碎又试图归拢回原来的形状就像他本人,已经碎成渣了但还保持着体面和冷静。只可惜科技与狠活带来的再次听得到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世界,真实,但是还是好绝望啊。可能是反洗脑这件事情已经强烈的洗了我的脑,社区是千万不能回去的,自以为我已经很佛了,但随着剧情还总是忍不住的想fight back啊向命运还手!还是没能达到inner peace的高级境界,假躺平我反思。但是演的真好!
这很难评…… CCTV6播了也就随意看了。个人并不喜欢这个片子,一星是给专家夸赞的声音处理。也许我是讨厌影片传递的价值观:听障人士就应该与世隔绝,积极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抱团取暖;听力消失了就会失去自己的爱好和爱人,以及之前的生活。
影片最后的归于平静有意义吗?是想表达当初院长的话是对的,男主就应该放弃幻想安于现状?
请大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视力、听力,还有全身上下每一块地方。剪短头发剪了指甲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定变化使你不适应,更何况是人体器官和感觉呢。
我反而更喜欢手术之前的部分,乔让鲁本在房间里静静坐着坐不下去就动笔写的段落我流好多眼泪,好像在说他所从属的群体里再也没有人会听到他的声音,他的声音从此失效不再具有意义;在车场和女友告别那段我也好心碎,看他急得捡不起一个长句子但佝着身子努力不让自己崩溃……听障社群的部分有很多able-bodied 人群并不知晓难于想象的细节,而手术之后的部分就都在意料之中(从医学生的角度看如果医生术前沟通做好了故事就不必这样发展),毒瘾设定不成立,鼓手设定也没有太多效用
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助听器的原理并不能真正让你听到外界的声音,而是一些类似重金属杂志的音波信号。当男主做完助听器植入的手术,想回互助社休养时,被互助社社长拒绝了,既不让他休养,也不让他告诉其他人有助听器植入这个技术,这让我有点费解,互助社怎么这么不近人情,难道让大家知道科技的进步不好吗?后来,好像弄明白了一点,毕竟男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资本的,但对于互助社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手术显得那么奢侈而遥不可及,既然不可能去做,不如沉下心来,接受现实,并享受现实?
意外的感人,哭了好几次……(没想到是绿后演的,这算是意外收获吧)普通人只要失去五感中的任何一个,你就不再是“普通人”,你也回不去了,除了接受命运,什么也做不了。他和女友之间的情感很真实,从最初露的离开,鲁本才开始感到残酷,那一幕真哭死我,谁知道从那之后生活没有变得更好,没有“暂时先这样、后面会解绝掉”,而是一步步坠落。最终男主摘掉助听器之后的结尾有窒息感,有些人说结尾的基调是“宁静”“平静”我真无法苟同,我看到的是经历动荡之后的虚空,他是失去了一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