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粗粝广袤的土地上,仪表堂堂的高加林(周里京 饰)是这片黄土地上极其惹眼而又独树一帜的存在。他是镇上的老师,虽然兢兢业业教了三年书,但大队书记的儿子高中刚毕业就顶了他的位置,让加林愤愤不平。自古民不与官斗,在爹娘苦苦哀求之下,加林打消了告状的念头,心怀抑郁和愤懑的青年无奈回到田里耕作。在此期间,多亏了纯朴而美丽的姑娘刘巧珍(吴玉芳 饰)给了他安慰。爱情的滋润让加林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他打理田间地头,业余时间从事写作。而就在此时,加林却意外得到了一个可以去县里工作的机会。人生和爱情面前,青年不得不做出抉择……
本片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许友夫
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吴玉芳
《人生》下载观后评论:
8.9分。多年来已看好几遍了。特定时代下的爱情和人生。还好如今已是新天,如有能力,是可以和相爱的人双宿双飞的。当然,也就不必去祸害巧珍,那个无辜、善良的姑娘。巧珍是那个时代陕北女性的完美形象。巧珍明理,愿意让高进城工作,自己在家种地养娃,农闲相聚;巧珍炽热,勇于表达,不怕外人眼光,敢于对抗父母;巧珍贴心,给碘酒,给钱,给褥子;巧珍聪慧,帮高卖馍,体贴其父母,用心学习识字。巧珍对高是真爱,决绝分手,盖头下泪撒婚礼,不让大姐难为落魄高。男一是自私的,他一直看不上巧珍又忍不住要招惹,小知识分子的自大症;面对挫折,又灰溜溜走人,自己的“大雁”也帮不了,小知识分子的软骨病。我倒真的不觉得男一有什么真本事,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工作落空,情感落空,“城里的没赶上,乡里的也耽误了”。这就是人生,他们本不应相聚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在生活面前坚韧不屈的人,但一个不甘平庸、想要抓住机会出人头地,一个自知不足、热忱追求所爱无私付出,两个不同向的人注定了会有精神上的距离,再加上后来物理上的距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里姑娘黄亚萍的出现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要有发展的机会,高加林还是会陷入抉择。巧珍除了不识字,真真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孩儿,最后嫁给一个“合适的人”,何尝不是映照了当下一些人的婚恋选择;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身上让人感到深重的酸楚与心疼。高加林渣吗?一半一半吧,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受制于不公平、怀才不遇,机会是何等珍贵;在挣扎后选择对现实妥协,在无奈中逼着自己绝情,结果什么都失去了,也是很悲情了。此情此景不可追,曾经沧海烟云过,终局悠长的西北民歌鸣着诉不尽的惆怅,人生啊,没法从头来过。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高加林,人生反转起伏,80年代的农村高中生,有些傲骨,迷茫又痛苦,他是一个让人可以完全理解的“渣男”,却又那么有福气,让美丽的巧珍纯纯的爱着。对于刘巧珍,真是最美最纯洁又勇敢的姑娘,毫无保留的释放自己的爱,被抛弃后除了泪眼模糊,心里还在惦记自己爱的人去远方是不是过的好,多么可爱的满分姑娘。还有德顺爷爷,心里永远住着玲转姑娘,一辈子到老,羡慕又佩服这样的一往情深。人生,就是这样,伴着遗憾,伴着痛苦,伴着不得不去适应的无奈,匆匆的走下去~小说应该比电影更好看,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不能接受悲情的结局,只喜欢美好人生,不敢直面不快乐的一切,所以现在还不想看更细节的小说,有待来日吧。

影片讲述了知识分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高加林在进城之后,思想发生了转变,不甘心在农村过一辈子,也不甘愿一辈子做了农民。在爱情和事业之中,他选择了事业。有人说他是当代的“陈世美”,也有人理解高加林的选择,因此1985年对高加林这个人物的讨论就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热潮。个人理解高加林的选择,他有志向、有理想,敢拼、敢闯。我也十分同情刘巧珍,她是可悲的,成为了无辜的牺牲者。她没能得到心爱的人。但从另一方面看,她嫁给了一个十分爱她的人。个人觉得,高加林反而配不上她。她或许有遗憾,但嫁给比自己还爱自己的人,她会幸福的。电影最后定格在高加林回到乡下的时候,他或许会可惜当时的刘巧珍,但他应该是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即便再重来一次。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自己去品味。

现实是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的追求实际上还得不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年轻和幼稚都会造成相同的弱点,缺乏耐性。做一个选择,立马就想看到期待的结果,可人生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以及等待。正确的做法是,走好选择的路,而不是一直在选好走的路。年轻气盛最大的误区就是好高骛远 ,总觉得这世界配不上自己 ,总想把什么都抓在手里 。总是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可这人生啊,值得追求的东西多了去了 。失去了梦想 ,你还可以拥有爱情 ;没有了爱情 ,你还可以享受自由 ;就算失去了一切 ,你还是可以忠于自己 ,人生其实很宽广 ,是我们把它过的狭窄了

隔了时久才真正与这部作品会面,有些遗憾,但仔细一想,我在这还算年轻的时候遇见,正如书中的高加林一般,正活出自己的人生。在乡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路遥写出来了上个世纪最艰难的人生抉择,爱情的另一重象征意义变成了传统与现代的两难矛盾。是从那个时候起,城乡形成了割裂的等级分明存在,也侧面说明了“先富带后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时代悲剧。几乎是纯天然的土味文学作品,却感动了一个时代的人。真正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经验都不难看出路遥两部巨著的粗糙。但坊间的另一种解释也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割舍——为了让文学成为更多普通人的文学。路遥或许算不上什么世界级的大作家,但他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大作家。非常爱女主那句台词“旧的就旧的”。

极度自恋的路遥讲了一个“人生识字堕落始”的故事,延续了陈世美的母题,变奏了革命 恋爱的伎俩,从而使负心汉获得了革命者那般光彩……倒也展示了一些80年的社会现实,比如以走后门为征象的权力交易,再如消费文化导致的人心变异,再如都市化是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不同于寻根文学对乡村藏污纳垢的指摘,路遥跟章红和周迅相仿,将乡村臆想为自觉自愿的牺牲者或曰烈士,以道德赞歌换得自己那类人的心安。)。拔高一点的话,影片多少触及了生命的同质性只是一种幻觉这个致命的真理,只要有社会化的进程在,就会有分层,不可能有同质性。总有人觉得病毒拉平了阶层的差异,孰不知既得利益集团即便是染了病也能获得更好的治疗,而底层人死掉了,连数字都算不上。
高加林三次进城,山歌的三次运用,时空复现的手法带出了高加林的转变。高与巧珍告别时的正反打,先是高远去的背影,反打过来是巧珍站在辽阔黄河滩上的眺望,这是故土对游子的眷恋。吴天明的电影中常表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再到百鸟朝凤,城市基本上是作为乡村的对立面出现的,因此他让巧珍站在黄河、土地和蓝天的汇集处,成为一个乡土情感的符号,深情目光的注视下,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背叛了她。结尾浓墨重彩的婚俗场景中,一组蒙太奇,从机位到景别,把演奏者拍得仿佛天神下凡,吴天明对传统民俗不仅是热爱,几乎可以说是信仰了,这也是为什么百鸟朝凤里,一首唢呐曲不仅可以引渡死者,抚慰生者,贯通生死,还能承载道德评判的功能。
如果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拍巧珍结婚,然后巧珍盯着红盖头望向加林家,接着就开始按照目前的拍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小说再来看电影,可以说电影拍出了我心目中的样子,尤其是巧珍。首先电影的音乐运用得非常恰当,传统唢呐与钢琴交织,前者表现农村生活,后者表现城市,前者厚重,后者轻盈,以此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其次是镜头的运用,农村那段比城市出彩,开篇加林父亲挖地便极为震撼,加上传统陕北民歌的加入,有一种黄土地的感觉。还有巧珍与加林分手镜头开始模糊也说明导演的认真。最后一段巧珍结婚唢呐的加持直接使影片进入高潮,唢呐的喜庆与主人公内心的伤悲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苍凉之感,除了唢呐,大概找不到第二种乐器了。
大西北粗粝广袤的土地上,仪表堂堂的高加林(周里京 饰)是这片黄土地上极其惹眼而又独树一帜的存在。他是镇上的老师,虽然兢兢业业教了三年书,但大队书记的儿子高中刚毕业就顶了他的位置,让加林愤愤不平。自古民不与官斗,在爹娘苦苦哀求之下,加林打消了告状的念头,心怀抑郁和愤懑的青年无奈回到田里耕作。在此期间,多亏了纯朴而美丽的姑娘刘巧珍(吴玉芳 饰)给了他安慰。爱情的滋润让加林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他打理田间地头,业余时间从事写作。而就在此时,加林却意外得到了一个可以去县里工作的机会。人生和爱情面前,青年不得不做出抉择…… 本片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
《人生》,路遥编剧,吴天明导演。陕西的作家,陕西的故事,陕西的土地,陕西的导演。那时候拍农村电影,是要扎进农村体验生活的,男主劳动时就是个农民,女主赶集时就是个村姑。个人觉得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三段群戏:一、已是局长的高玉智回乡来,家里做饭招待他,全村人围观;二、高加林去集市卖馍,去集市的路上及集市上的热闹;三、巧珍的婚礼。这些场景是四十年前的真实画面,不是做戏做出来的。男主周里京帅是帅,可演得真不好,说是“高中毕业,满身才气”,但在他的身上就看到了“高中毕业”。路遥去世,再也看不到他编剧的影视了,就这唯一的一个,也确实配不上他的作品。
整部电影改编的很好,把原著比较凌乱的情节梳理的非常完整,矛盾冲突集中在了高加林和巧珍身上。毛主席说,主动权来自于实事求是。高加林之所以被动,就是不实事求是。他一心想要摆脱黄土地,可他终究是个庄稼汉,他的心气太高,以至于把自己是个庄稼汉的身份都忘了。他对人生的想象太浪漫,也太幼稚。佛教常说因果,恶因成恶果,这简单的道理,高加林不明白。于是,他抛弃了巧珍,抢别人女朋友,最终招来横祸。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同时,活得没良心,最后回到家,真是两个字活该。人无论长得多枝繁叶茂,都得看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忘了根,那就只能是棵豆芽。
1.故事发生在1980年前后,当时是身份地位差距巨大,现在是贫富差距巨大!但本质都是权力造成的!人生依旧面临严峻考验!2.权力。集权社会,资源是按权力大小分配的,且等级森严,鄙视链严重;个人力量很渺小,必须依附于权力,一般人用什么交换呢?唯有爱情!高加林固然有其人性的弱点:软弱和背叛,但首先是个社会悲剧!是无权的老百姓阶层的集体悲剧!3.看看当时的特色: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农村户口,商品粮,国营,干部身份....至今,有些消弭了,有些更甚之了!4.个人永远改变不了大环境,只有适应,尽可能保全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