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牛皮2 刘伽茵
《牛皮2》主要围绕着包饺子和吃饺子而展开,在这个过程里,刘伽茵一家人聊了一些他们彼此都担心的事,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她父亲的那个皮艺店能不能续约,会不会关掉。
《牛皮2》主要围绕着包饺子和吃饺子而展开,在这个过程里,刘伽茵一家人聊了一些他们彼此都担心的事,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她父亲的那个皮艺店能不能续约,会不会关掉。
挑战真实时间的影像叙事,全片以极简的拍摄手法,延续《牛皮》的独特纪实风格,绵密的生活细节累积成这部私密且动人的影像日记。牛皮啊!拍出[牛皮1]的刘伽茵24岁,承袭italien neorealism精神,能够发掘出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牛皮2]的刘伽茵29岁,从1到2是一次现实主义影像史上的进化——从新现实走向90s以来的极简和缓慢(当代世界电影的新发展)。《牛皮2》足以和蔡明亮的《行者》以及阿隆索的《自由》归到一起做讨论。
换了高清摄像机,与《牛皮I》相比光线略亮。依然固定机位长镜头,围绕桌子(包括桌子上下)约有七、八个机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非常欣赏此片,特地分析过空间设置。133分钟,大部分时间全家包饺子。“劳作”过程、“手艺”和单一的线性时间非常重要。戏剧张力减弱。某些部分略冗长。火车声音出现
绝了!服!不愧是年少得志18岁就知道自己要做电影的人的认识。中国还有这样的人!!整个片子都在我的追求上。那种,对观众关注度的占有程度0,和观众可以各干各的,互不影响。你什么时候打开看都可以,什么时候停止都行。下次接着看也行!流水一样……服!!!!!谁可以给他说说什么时候再去拍片啊!
太可惜了。倒数第2、3个镜头一上一下的摆放就把前面构建起来的空间破坏掉了。不应该单独去拍人(倒数第三个镜头),也不应该单独拍一个动作(饺子“煮”的过程),桌子成为主角,桌上物品的摆放以及人手的活动才是摄影机注视的对象,空间完全可以在画外无限展开。所以第二个镜头是最有力量、最棒的。
和前作风格一致,依旧是一个场景,3个演员,固定机位长镜头。132分钟的片子一共只有9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如下(单位:分钟):23,13,17,18,14,9,5,20,13。内容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包饺子吃饺子的全过程。内容空虚,形式玩得过了。最终乏善可陈。
10.9 大声展 生活只能观察但不能被讨论,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审视时的恐惧,生活细节的发现和焦虑。记录,忠实于生活去创作而不是刻意编造。生活中无数无数鲜活的亮点突然醒目,告别目的性的品味才算得上是真诚的。导演的访谈中流露出一种对审视生活的偏执和迷恋。
果然大家都跟我想的是一样的。虽然我知道这个导演现在已经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了!但是我还是要喷你!这个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叫你这样包饺子的家庭录像带!很散很慢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家庭生活就是如此!但是这样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啊!感觉真不好看~
10.9大声展生活只能观察但不能被讨论,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审视时的恐惧,生活细节的发现和焦虑。记录,忠实于生活去创作而不是刻意编造。生活中无数无数鲜活的亮点突然醒目,告别目的性的品味才算得上是真诚的。导演的访谈中流露出一种对审视生活的偏执和迷恋。
好在我爱吃饺子。所以我觉得最后十分钟是总爆发,因为韭菜饺子真好吃。用尺量韭菜也算作一种生活情趣吧,问题在于光玩形式就没劲了。还不如看天天饮食,那菜样还多。或者是夕阳红的省钱大比拼,我觉得在日常美食类节目,那个算王道了,又便宜又美味。也满是亲情。
8 虽然顺时针移动高低错落的机位有点意思,但是和《牛皮1》比起来,构图的威力大大减弱了,单个镜头的戏剧化程度大大降低了,剧情片越拍越像纪录片了,电影越来越家常了,揪心程度越来越低了,刘伽茵小老师头发长了,眼镜架上了,越拍越个人了。
8虽然顺时针移动高低错落的机位有点意思,但是和《牛皮1》比起来,构图的威力大大减弱了,单个镜头的戏剧化程度大大降低了,剧情片越拍越像纪录片了,电影越来越家常了,揪心程度越来越低了,刘伽茵小老师头发长了,眼镜架上了,越拍越个人了。
对电影边界的挑战最终都会走向当代艺术之争,再想进一步讨论其实不必拍摄作品,只需要进行理想实验就够了,而这是哲学家的工作,安迪沃霍尔之后的创作者似乎帮不上什么忙。刘老师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分享,大家都能看,这点很感激。
3.0。看2的时候,我一直冷不丁想起斯特劳布夫妇的微限主义。有人说,刘老师玩固定机位是因为掌镜不便,so技巧上做了减法,但其实固定机位更难罢,文艺点说是取景框,民俗点说就是包饺子,把馅儿包进牛皮里,就像把人物包进镜头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