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脚注 约瑟夫·斯达
Shkolnik父子俩都是学者,Eliezer Shkolnik是个有精神洁癖、愤世嫉俗的教授,一直时运不佳。其子Uriel则受到同事的推崇。直到有一天,父亲接
Shkolnik父子俩都是学者,Eliezer Shkolnik是个有精神洁癖、愤世嫉俗的教授,一直时运不佳。其子Uriel则受到同事的推崇。直到有一天,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学院决定将其专业最隆重的奖项颁发给他。于是他突然开始承认儿子的成就。《脚注》下载观后评论:
7/10。开端长镜头很怪异,儿子被授予院士登台演说,却始终聚焦到父亲那张紧绷的脸,铺垫了父子的学术对立。片中多处例行检查、重要学术会上嘉宾必须佩戴的蓝色手链,给研究领域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政治色彩:现代型学者把过去个人的求真行为扩展至集体有组织的游戏规则,父亲代表的古典型学者,缺乏成体系的学术成果、断绝与圈内交流,导致其一直被学术界的权威所打压,甚至被保安拒之门外,他不与家人共餐,不一起乘车选择独步回家,镜头中出现父亲和一把被吹翻的黑伞,代表老学究风雨无阻的敬业。精彩一幕发生在儿子为父亲是否匹配最高荣誉进行论战,几位评委挤在狭窄的密室,儿子进来他们要搬凳子腾出空间,成为同行间激烈竞争的最佳注脚。结尾父亲用报纸痛诉为他终生放弃评奖资格的儿子,随后又从提名理由中发现原定获奖人是儿子,就像一出尴尬的闹剧。

200722 【C 】当代知识分子现状(雾)。对于父子学术立场之间矛盾的处理始终是处于错位之中,一场意料之内将会爆发的单线冲突被不断做出延时处理,最终在其父子二人处境的转换下得以象征性的实现,黑色幽默则作为电影语境的一部分致力于构成父子关系与电影喜剧性模板背后的重要核心:结构性的讽刺话语。其外不可否认,约瑟夫斯达自然是相当善于使用幽默感,但同时也相当依赖于幽默感的半包围结构与人物处境同置一处所营造出的尴尬情境相互作用,电影的情境在显得如此富有喜剧效果之同时却又显现某种僵直的状态,而是否与内容的表达与处理相关则有待商榷。

结局很意外,没想到就那样结束了,之前想象过父亲可能会在颁奖的时候做出说出什么,但就停在那了。在影片前段,我觉得那样的错误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但换了一个情境想象,竟把觉得这个问题放在家庭里是最不残忍的。当然看到后面发现电影主要想阐述的不在此。有意思的是电影前段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有父子间的关系,他们交流很少,处在敌对关系,但是会互相看对方的学术著作,了解对方,看到儿子在那件狭小的房子里为父亲争辩很意外。脚注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说到父亲只是他老师著作里的一个脚注,现在呢?人成为文学的脚注吗?还是研究的方向?

一个是一生等待一次认可,一个放弃被主流认可选择了家庭,父亲认为儿子的“陶罐”是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自己在做有益于几代人的工作,是真正的学者,但父亲一生因一个小小的脚注而骄傲、把所有的荣誉、成就、在意的事情全收在文件夹中;而儿子,宁可放弃以色列奖,放弃在自己的事业上被人认可,选择要父亲的自尊不受到打击,孰务实,孰浮夸,一目了然。事实证明一个老套的父子关系的片子,套上抓人的元素是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的,两对父子的矛盾安排的很巧妙,其内容相互补充

史考尼克父子同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犹太法典专家,但不同的个性却造就了父子截然不同的境遇。父亲埃利泽是一个严谨到极点的研究派,这种治学态度导致了他在项目研究中过于守旧和刻板;儿子乌拉厄尔则有着灵活的思维,但他在研究过程中有点急功近利。父子两人陷入了“同行相轻”的尖锐矛盾中。父亲一心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认可,儿子则以更犀利的方式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当最要命的矛盾导火索——以色列国家科技奖即将颁发时,互为竞争对手的父子终于撕破了脸。

从讽刺学术界到剖析父子关系,影片都做得相当深入。尤其父亲一股子老学究的气质,着实也让观众看得好气又好笑。剪辑节奏流畅,摄影手法新颖,小标题的添加也增添了某种实验片的气质。挤在小房间内开会那场戏拍得很有意思,一次次开门全员起身,很荒诞。美中不足的是剧本到结尾第三幕略显仓促,可能是之前铺垫太长的缘故,像儿子衣服被偷的段落,于情节推进来说,可能是不必要的。

【MovieMovie】故事极有张力!父子的性格随着一个错误而相互推进。学究的话题配上幻灯片式的插入叙述和配乐的点缀显得黑色幽默十足!两者的对抗实际上是体制中两种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对抗。这种对抗是没有彻底的赢家和败者的。而荣誉的给予也显得讽刺十足。真是个有意思的编剧内容呀,当之无愧的获奖作品
3.5 导演花了很多心思铺垫人物前史,好看有趣,真正引入正题之后稍显沉闷,导演讲了两件事,学术斗争和父子关系相互交织,但时长所限,父子关系线讲的不太清楚,导致结尾用父子关系来抛这个超级大梗显得突兀,导演也编不下去了草草结束,实在可惜,寥寥带过的儿孙两代关系如果深挖一下也是很好的对照
文本、配乐和剪辑都极辛辣。他长年坚持的纯正学术仅仅换来一个不痛不痒的脚注,在光鲜面前茫然无措,渴求的手环是被学界接纳的通行证,却是无情抨击的儿子让给他才得来的,戴上更像一只共谋犯的手铐。神秘的女人和忍不住的耳边秘密是父子各露出的马脚。幻象巨大而真相狭小,退缩到逼仄的房间才能容身。
在希望之歌和热烈的掌声中,父亲还是登上了领奖台。他做了一辈子学术研究,一生在勘误和纠错,最终却要将错就错来证明自我的价值,如此讽刺。一通电话的谬误,仿佛逼仄房间里为了关门而不断起身的老头、观众坐席上为了让路而不断缩回的双腿,如此难以忍受。在纷飞的纸张中,你明白了生活的无稽与冷漠。
难得的反映“学界内幕”、学者风骨、代际差别的出彩影视作品!父亲接受采访与儿子难产评语之间不断穿插剪辑那段尤为精彩!还有最后父亲凭借文献学家的敏锐直觉通过儿子用词习惯发现真相那段堪比侦探电影风格!一片片测量断代陶瓷碎片与大致拼凑起一个色彩鲜艳却时代错乱的陶罐真是对学术风格极妙比喻!
对父子俩性格,两种典型的学术风格,可谓精雕细琢;戏剧冲突在一个主要是观点和智识分歧的语境展开,而不是深陷于话语权叙事(如道德、权力)这类老套的意识形态。密室会议、父子俩评价对方的交叉蒙太奇两段是亮点。堡垒之意象可看作是深潭无波的故事气质的一个脚注。喜欢它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吸烟画面。
拍得还挺有趣的,倒数两章尤为精彩。从儿子的授奖典礼开始,再到父亲的授奖典礼作为结束。仿佛指针归位的时钟,在理解与包容的共同作用下父与子经历了一段轮回,现在一切又可以从零开始了。同时也表达了对两种学者的不同认可,后者更像是一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儿子为父亲写致辞那段简直哭笑不得。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