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惶然录/Kaili Blues
导演: 毕赣
编剧: 毕赣
主演: 陈永忠 / 谢理循 / 余世学 / 郭月 / 赵达清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贵州方言
字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6-07-15(中国大陆) / 2015-08-11(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110分钟
路边野餐的剧情简介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陈永忠 饰)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
《路边野餐预告片》
《路边野餐》下载观后评论:
?最初看完这部电影,很清楚记得是在那个阴天的五月午后吃完饭了,好像是突然懂了我该找部这样的电影来感受了。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第一次要接触这样的电影,算是走入了自己那越走越远又不听劝的路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总之,从那以后不管毕赣拍什么样的片子,我都觉得他还在他永远不会背离这些。?畢贛的《路邊野餐》,我記得的長鏡頭應該從老陳下火車走進“xx”的隧道進入了那一個荒涼的小地方,挫挫的摩托車小伙、豐滿的典型村花洋洋,一直手持著的攝像機,讓我一動不動,越來越暈眩。?我想我大概明白導演爲什麽要這樣子去安排自己的電影佈置了這麽一大段的“粗糙”的鏡頭,也許是想讓那個徹徹底底不把任何一個角落藏起來反而都是想讓被看見的那種想法表达出来吧。總之,那種暈眩持續在我的腦海裏至少半小時。

诗意有时更归于一种迷幻又迷离难以言说的感觉,甚至那些诗的念白都只是表象了,而亚热带的潮湿本身就是郁结情绪的天然表达。电影引发的奇妙观影体验,除了浪漫气质的长镜头,更多还是伪装现实与真实现实的割裂感。现代社会逐渐靠向物质的极大丰满,城市争分夺秒的发展让人容易沦陷而不自知,忽略了抽离旁观的缓慢与细碎无聊的思考,让人误以为活着非要有巨大意义,但其实活一天算一天并非什么悲哀之事,重复机械的生活节奏也无需什么乍然之喜,在很多远离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之处,人们不过是会劳动的高级动物,只关心往后三天只在意晴天雨天,宏大的信仰和理想都是给有宏大欲望的人讲的;所以有机会观看到这电影的诸多眼睛,或多或少包含着某种返古的社会学猎奇调查,整部电影就像片头<金刚经>佛偈的一种阐释和解构。

一部诗意化的电影,充满了梦和虚幻,不具备可看的故事性,特别的是它对旁白的运用和非线性叙事的表现手法,我觉得看不懂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很正常的,如果说地球是这部电影的升级版。懵逼的在于这是毕赣自己的私人作品,他甚至都不需要展示什么,两条线到最后都没有了,旅行也没了意义。个人看法是对时间的思考,反复提到的钟的镜头,以及对九年时间的模糊表示,大量的,无意义的长镜头。以我的标准应该只有三星,但是当你看到一部你从没见过的电影,你会欣赏这个导演的才华,不管是不是真的看得懂,有时候看不看得懂不是问题了,真的,你就只是为了风格给他了。日后补上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一餐,够独特!感觉就像你在路边遇见的一个醉酒的“粗人”,看他晕乎乎的,带着口音吟着潜意识里蹦出来的一句句诗词,你冷笑了下,稍替他尴尬,皱着眉头看着,最后…跟他一起伤感起来……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他用内心的诗意抵抗着身躯的困苦与周遭的无情。超过40分钟的长镜头段落中,技术上的瑕疵被影片的灵性遮盖掉了,很连贯、真切,在空间中放肆畅游。时钟,摩托,磁带,公路,火车,隧道,拾荒人与疯子,一再出现的种种影像元素,就像诗句中的一个个汉字和标点符号,构成了一副诗化的世俗图景。
长镜头那段倒没觉出什么牛逼,就感觉南方小村庄很多屋舍呀街道呀都像极了我们北方村庄的模样,树多路窄,空气湿润,天气清凉。看到后半段,现实与梦境产生交织,过去与现在互通有无,这种感觉让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被浸在童年的夏日里,那时候,我还小,奶奶还非常健康,爷爷还在世,那个小小的村庄,那个蝉声不休的季节,那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日子,那些爱我的老人,都成了永久的影像,不能回归,亦不会被改变。补一句,贵州那些山里的村镇真的跟重庆村镇十分相像。
大段的长镜头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镜头的防抖处理痕迹,这种原始粗糙的影像风格,不知是毕赣刻意为之,还是拍摄问题。诗、旁白、梦境、时钟……影片的风格不是纪实,是一个时空里的事件循环,是一段时光里的记忆留痕,是毕赣个人化的影像叙事,是他印象中的黔东南。最后卫卫没有回来,爱人的东西没有送到,老陈独自坐上火车回去了。车厢上频频闪现的时钟,倒走的指针。可逆的时钟,不可逆的时间。⭐⭐⭐(毕赣的电影) ⭐(毕赣的诗)比起电影,我更喜欢他的诗
有种拙诚的原生态的灵气。奇妙错乱的时空和记忆。穿梭在湿漉漉的亚热带乡村里,诗意的失落的喃喃自语。多次出现的钟表和火车,最后一幕的时光倒流,沉睡的人对过去的回溯,情感上的追寻和失去,别离和再次出发。摄影技巧的存在感很强。居然用了痛仰的歌,铁路替代公路“一直往南方开”。剧本和场景设计痕迹很弱,还有朴素的演员,一度以为自己在看纪录片。“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毕赣也是诗人。
这个电影,整体来说拍摄思路新颖,利用重要的道具和音乐交叉构建内在的联系,达到现实和梦境的迷幻交错。时钟、给情人的磁带、花色衣服,都是构建梦幻的绝佳道路,42分钟的长镜头,虽然有技术瑕疵,但是它确是影史上的突破。十多万的投资能拍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很牛了。真的,还是那句话,好的作品不一定要用钱去堆,低成本一样好可以出好作品。伊朗《出租车》导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强大的压力下用很低的成本完成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电影。
贵州的地貌和用凯里方言念的诗一出来,几乎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我一定会喜欢。跟着毕赣的长镜头去了贵州,一直在想他最后会不会到达镇远,画面最后出现镇远旅馆的时候就被感动到了。我好想念镇远啊,一定要再去那里看看。?“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成了暗室。”这些诗好美啊,用方言念出来原来这么好听。最后,画火车让时间倒流的做法,太浪漫了??
唉,以后文艺片我还是谨慎看吧。最近看到了好几个地方提到了这部电影就满怀期待的看了,一开始还很激动后来越来越晕。看了影评才理解了个大概,自己看的一头雾水,很多场景镜头晃的有点不适,也没太懂男主到底为啥本来要去找卫卫却又去了另一个地儿,里面的诗也听不懂...看的真难受啊,不知道在演啥,不过那些长镜头确实很特别,还有喜欢里面的真实感,有点破破烂烂的山区,还有开头那段倒开水壶的剪影,很有烟火气息。
此片太不适合30度 闷热的午后了,要吹着晚风在透气的环境下才能一点点细品。细节的串联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关于陈升这个人的故事。陈升在梦境里诉说过往,理发店里的哽咽太让人动容了,想抓住亡妻的手却抓不住。原来这动荡人生的背后还有在瀑布边跳舞这样浪漫的日常。理解了他的放不下,也为最后卸下木棒的放下松了一口气。或许告别过去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才行,就如电影里时空交错一场。人生无可奈何,但也让生活继续吧。
毕赣是个存在感很低的导演,在凯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长镜头用得多是个很大原因吧,竟然还用了广角,镜头像我直视整个画面;到了镇远换手持,火车底下、从房子穿下去接到摩的的镜头,好喜欢,在镇远像是一个梦,晃得不真实,最后的时光倒流,才看懂原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一切杂乱的乡村镇子景象、乡音、西南人,都好熟悉。手握电筒取暖、叫告别的磁带,名字叫“爱人”的爱人,所有的诗,做的纸风车,都好浪漫。
四十分钟的长镜头很有意思,跌跌撞撞的视角延伸了观者的感官,使观众跳脱出想象限制又赋予其更宽广的主动性。厚重的诗意汩汩流动,嵌套在暗色系的绿水青山之中。用贵州话念诗行,居然带着更纯粹的味道,这种美太难得了。有时间会二刷,小茉莉真好听,洋洋真美。(不过不建议饭后观看 我躺在床上看睡着了半个小时 我是猪= =冬天是十一月 十二月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