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 阿伦·雷乃
本部影片重新谱写经典之作《欧律狄刻》,演绎了一出“戏中戏”的好戏。编著《欧律狄刻》的剧作家安托万(德尼·波达利德斯 Denis Podalydès饰)过世,召集
本部影片重新谱写经典之作《欧律狄刻》,演绎了一出“戏中戏”的好戏。编著《欧律狄刻》的剧作家安托万(德尼·波达利德斯 Denis Podalydès饰)过世,召集了多年前曾出演过不同版本《欧律狄克》的老友到家中重聚。生前,他录制了一段声明,让这些好友欣赏一部由年轻人重新排演的《欧律狄克》。众人在观影中,不禁想起当年出演此剧时的情景。安托万在大家的感动中现身,可好戏还在后头,“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
本片改编自法国著名剧作家让·阿努伊的希腊神话题材戏剧《欧律狄刻》,将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搬上现代舞台,赋予全新剧情,向原作致敬。影片更启用阿伦·雷乃御用班底,曾和雷乃在《疯草》一片中有过合作的编剧洛朗·埃尔比埃与雷乃一同完成了影片剧本的改写工作,女演员萨宾·阿泽玛更是与导演合作九次之多。91岁高龄的雷乃宝刀未老,携新作征战戛纳,入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伦·雷乃
《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下载观后评论:
最大的戏剧冲突其实来源于我们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构,无法区分想像与感知。这些年老的演员看着屏幕上的年轻演员们演着自己曾经演过的故事,在唤起他们对过去的记忆的同时,也使他们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我已然老去。他们的人生已经与电影中角色的人生融为一体。在他们想像的空间中,在雷乃搭建的这个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舞台上,演员外表的老迈和角色内心中年轻的、蓬勃的激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切都在老去,一切已经老去。爱情从一开始就预示着死亡,他们已经知晓故事的结局,所以他们在看着电影的时候,体会到的最强大的悲剧性正来源于斯蒂格勒所说的“先将来时”,俄尔甫斯和欧律狄刻将要相爱,欧律狄刻也将要死亡,这正是影像的灾难。

一直生活在绝对想象的世界里的雷乃在耄耋之年才成为年轻人。在生命历程中的很晚时期,他真正地欣赏每一个形象,通过固定在历史之外发现它的根基。影片中的老年表演者也与雷乃有着一样对形象的敏锐感官,当他们在历经数十年的漂泊(戏剧之外的生活)后重回形象(戏剧),最细微的动作、最初的动作突然鲜活起来。这种惊喜是记忆所无法替代的,因为记忆可以被描述,而这种惊喜是不可被描述的,但通过感受这种惊喜,观众或许能够加入惊喜的创造者中去。

3.5 第一部雷乃,对爱情和生死的讨论很浅,甚至是无趣的,相比之下这个形式则有趣得多,我比较倾向于把被请回来的这些演员的舞台呈现当做是他们观影时对自己曾经表演的回忆,如此一来,影片给我有一种雷乃人到老年碎碎念的怀旧气质,借一部戏剧的壳来诉说自己一生的各种感悟,有过的情人啊,后悔做的事啊,后悔说的话啊,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可以看同一角色的不同表演

非常精彩。将戏剧与电影这两种介质非常棒的融合。在形式上 打破“墙”的隔阂 代入感极强 通过镜头和表演的调度将视点转换 不断调整观看与被观看的双重关系。在内容上 对文本不断解构 使之成为新的文本 故事中的人在看故事 故事中的人又与故事形成互文。把结构玩的非常厉害 或许有形式太花哨 内容过于乏味之嫌 但两者仍是自洽的。

这可能是我第一部完完全全看懂的阿伦·雷乃 就像片名一样 我见到的还不算什么 好戏还在后头 91岁依然带来新鲜视野 戏中戏 戏中戏中戏 和安托万一样 阿伦也找回了他电影生涯中选中的所有演员 和所有人一起证明‘欧律狄刻’依旧永恒不灭 那晚在树林 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 阿伦和他的电影 都重新相遇 再不分开

«Vous avez soif d’éternité et dès le premier baiser, vous êtes verts d’épouvante, parce que vous sentez obscurément que cela ne pouvait pas durer. »

非常精彩。将戏剧与电影这两种介质非常棒的融合。在形式上打破“墙”的隔阂代入感极强通过镜头和表演的调度将视点转换不断调整观看与被观看的双重关系。在内容上对文本不断解构使之成为新的文本故事中的人在看故事故事中的人又与故事形成互文。把结构玩的非常厉害或许有形式太花哨内容过于乏味之嫌但两者仍是自洽的。
从希腊神话,到法国剧作,到antoine的话剧,再到这部电影本身,这些层次的确很棒,但是emmm...对普通观众不太友好吧?我个人还是比较看重电影的观赏性的,中间实在无法不快进,最后10分钟才好起来。在几幕交叉里看到了熟悉的欧容,在故事里看到了《偷心》。还是很敬佩导演和演员的。wa
形式主义的拥趸者该有多爱雷乃!看到分屏推进简直目瞪狗呆,这绝对是双子座的操作啊!荧幕内外三代演员同构一出与时俱变的古典戏,打破舞台剧维度,角色在虚实真假(想象)的场景布局间穿梭游离。伊始就透露的死亡两次反转,叙事中光阴的逝去,仿若步步阐述对艺术生命无止境的追求。好戏还在后头。
雷乃的倒数第二部作品,重新演绎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故事,抛弃了神话限制,从表演形式到内在故事都相当现代。欧律狄刻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女人,如果死亡不能让相爱的人分离,那么爱情中谎言的杀伤力又有多大?另,相比年轻演员的稚嫩,出演老年版的均是雷乃合作多年的御用演员,看得感动唏嘘。
即便到了90高龄,在技术有点粗糙的情况下,雷乃的电影依旧炫目至极,虽然我一直觉得过于饱和的炫目是雷乃的大毛病,然而任何大师到了这个年龄都会用最奇妙的方式探讨生命与死亡,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鲜活有力,这自然也是雷乃深知的,无数的平行世界,艺术家在现实与虚幻间,在作品中永生。
老中青三代同堂演绎 看着年老的人说着那些孩子气的冲动话真是有种莫名其妙之感 多了些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式的抓狂与拧巴 2012年的作品还是如旧一样的老派 虽然残忍 但老爷子有力为您注入能量 浪漫还是要属法国人玩得转 (红色总是作为一个亮点出现 阿伦雷乃对红色果真有种执念
虽不再是60年代先锋时期的创作,但作为左岸派代表的雷乃以解构方式探讨电影与戏剧在重重叠影下的关系,形式感让人不由联想雷乃电影中的“时间-绵延”母体。不过现在看来形式、内容不算新颖,也许可贵在于作者晚年之作的幕后话语、自我迷思,与戏中戏演员们在时空变幻下的自我演绎。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