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沉默的灵魂 Алексей Федорченко
米洛在心爱的妻子坦尼娅去世后,根据摩亚文化中的仪式,他请求最好的朋友埃斯特帮他一起向妻子告别。摩亚是位于俄罗斯中西部一个独特地界的古老的乌戈尔族部落。虽然摩亚人
米洛在心爱的妻子坦尼娅去世后,根据摩亚文化中的仪式,他请求最好的朋友埃斯特帮他一起向妻子告别。摩亚是位于俄罗斯中西部一个独特地界的古老的乌戈尔族部落。虽然摩亚人在17世纪融入了俄罗斯人,但各种传说和传统还是留在他们后代心中,并在现代生活中延续了下去。两个男人踏上了几千英里的漫漫旅途,他们走过无数地方,在路上,作为摩亚习俗的一种,米洛分享了自己婚姻生活中那些私密的记忆。但当他们最终到达和死者永诀的神圣之湖旁边时,他意识到,爱着坦尼娅的不止是自己一个人...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奥赛拉奖 杰出技术贡献奖Mikhail Krichman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费比西奖Aleksei Fedorchenko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Aleksei Fedorchenko
《沉默的灵魂》下载观后评论:
曾在恒河边看过祭奠。无论被称作风俗还是信仰,死亡所带给人的沉静的力量绝不是捶胸的撕裂的哭天喊地的痛,而是被斩断的过去也无非挽留的哀伤像母亲的襁褓依偎着。“也许这样深藏在半被遗忘的祭奠中的信念和我那复兴自身失落文化的愿望都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有些东西注定是要消亡的,那就顺其自然吧。”

一个关于二个梅里亚人为他们的女人送葬的故事。一部关于烟雾缺肢蜥黄鹀奥卡河的电影。梅里亚人生活里是没有神灵的,只会爱着另外一个人。他们相信:时候一到,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宿,只有爱是没有尽头的~“很多旁白,诗般的语言。很多电影看过久了会模糊,但这部不会,他会一直带着你走,犹如河流

除却死亡,否则不能永远沉溺其中。于是,它必须是一场葬礼。人的葬礼,情感的葬礼,一座城市的葬礼,让位于现代化,旧的变作缅怀,无论是自我感情还是这个世界,很多事情转瞬即逝,对视延绵的河流,怎么活着?当熟悉的自己和土地都变得陌生,又能如何宽恕和祈祷?沉默,唯有这刺骨的风声依旧。

女人似水,女人的肉体似流水,女人的一切似海滩。你像一个世界俯顺的躺着,我粗犷的农夫的肉体掘入你,孕育了我对水的渴求。然而一旦消逝,我像隧道般孤单,众鸟飞离我,黑色的河床上流动着永恒的渴求,随后的疲倦,与无限的痛。

前五分之一着实吸引了我,让我立刻想到了萨金塞夫,接下来就完全没有什么亮点了,基本就是一幅摩亚人生活的风情画,要深度没深度,要诗意没诗意,要张力没张力,构图马马虎虎,摄影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平平之作!勉强给2星

可以大刀阔斧地再砍掉结构上的一些层次,让整部电影更加简易一点。声音系统还是过于多了(对白、旁白、音乐),尤其旁白还只局限于阐释与补足画面信息,能看到一些语句在反复重现时候的韵律,但就整体而言还远远不够。

剧情略显拖沓,总觉得有凑足一部电影时长的感觉。虽然主题是描述现代人践行祖先的古老殡葬风俗的故事,但对于殡葬仪式缺乏细节刻画,一笔带过。最后主人公因车祸沉入水中,与亡妻团聚的情节设计过于突兀,缺乏感染力。
久违的诗意电影,喜欢影像和ost的调调,相当缓慢的镜头运动,简单至极的故事和小巧的结构。“一个活生生的女体,就像河流一样,可以带走忧伤,但你不能沉溺”,仪式与信念是注定要消亡的,而悲伤与沉默永驻。
俄罗斯北部,400年前,来自芬兰的和斯拉夫人的地方叫尼亚,摩亚人,他们表情木纳,似乎有些呆板,甚至连离婚都没有。这个开头的画外音,吸引了我看下去。我喜欢文艺片,往往欣赏直指人心,面对人生。
【只有爱是不会有尽头】父亲划船载我是为了入水父亲不曾“烟雾”,但他死于哀伤,那米隆的“烟雾”又是什么父亲划船载着“我”,可终究还是慢过那飞驰的鸣笛火车我喜欢这种“烟雾”,将我的悲痛化为柔情
写了很长的影评。有太多对比和不能言说的感情了。为什么最近看的片子总能看到自己?也许自己太关注跟自己有关的情感,也许碰巧这些片子告诉我,绝望吧。结局好也好坏也好,统统都是叫我绝望。
片子一反常态的用文本做为第一叙事手段,用画面补充环境和感情。 还有看了影评才想到的第三重含义,河水选择了米隆,埃斯特最后还是孤身一人,为影片更加上了一重哀伤。
渐渐流失的诗意流畅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全片中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并经常使用变焦来赋予画面更强的动感。倒叙加多重闪回技巧。一种宽广的情怀,让本片有了真正的灵魂。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