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 费·唐纳薇 / Chief Dan George / 马丁·鲍尔萨姆 / 理查德·马利根 导演:阿瑟·佩恩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Calder Willingham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 西部 / 冒险 上映时间:1970-12-23 别名:小人物 / 小大人 用户标签:美国,达斯汀·霍夫曼,西部,西部片,美国电影,阿瑟·佩恩,1970s,DustinHoffman 片长:139 分钟 / USA: 147 分钟(copyright length) imdb编号:tt0065988
本片描述一名曾经在白人和红人社会出生入死多次的人瑞回忆他的一生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一页血与泪的历史。本片是这红人翻案的反传统西部片,内容和构想都处理得颇具新意,每一段情节都具有相当高的趣味性。达斯廷.霍夫曼在片中从十几岁演到一百二十岁,是演技上的一大突破,另外马丁.巴山姆、费伊.达纳韦等演员的表演也不落俗套。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奇夫·丹·乔治
《小巨人》下载观后评论: 通过Jack Crabb身份设置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留出了一个相对中性的立场,他全程牵引着价值判断,也便等同于全程悬置着价值判断。现代社会结构中的白人不值得赞许,他们是掠夺者和谎言家;蒙昧部落里的红人同样有其劣根性,他们的欲望是丑陋而无节制的,同时也显见地鄙陋和野蛮。我不认为阿瑟·佩恩以确切的倾向性将本片制作为所谓的“反传统西部片”,他只是以Jack Crabb的天真无邪,直面白人、印第安人族群制造的无数次极端化情境。就此,阿瑟·佩恩隐蔽地在文本中安置了修正主义的框架,作为对立结构的秩序与蛮荒,一侧的过度倾斜需要另一侧的平衡,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或加害/施救,只有失衡-维稳-再次失衡这一历史进程,无限地轮回往复、循环颠倒。几场作为关键戏眼的战争戏拍得相当不错,剧作内容的实际体量大,值得反复琢磨。
这片子应该是被低估了。harry stranding的摄影实在是美,雪地追逐戏那段远中近景来回切换的剪辑配着bgm极具韵律感。对印第安人的特写感觉比搜索者里更上了个层次,更加温暖细腻了。(那个印第安少妇长得还特像中国人)阿瑟佩恩的剧情改编其实很不错,许多诙谐的场景充分体现了他的幽默细胞。对关山飞渡的恶搞式引用和对逞能牛仔的嘲讽意图太过明显。这种幽默由戏谑到荒诞到悲凉到最后的沉寂,让主题逐渐显现。旁白音切入到位,老人沧桑而又谐谑的腔调特别真实,大概启发了之后的很多电影(对阿甘正传应该也有影响)佩恩大概和片中的霍夫曼一样,在60年代末的反文化立场中采取一种旁观反思的立场,迷惘和惶惑大于愤怒和激越,霍夫曼正是以这样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载入流行文化史的。一群有同情心、热衷享乐、而有着隐士情节的嬉皮士。
通过JackCrabb身份设置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留出了一个相对中性的立场,他全程牵引着价值判断,也便等同于全程悬置着价值判断。现代社会结构中的白人不值得赞许,他们是掠夺者和谎言家;蒙昧部落里的红人同样有其劣根性,他们的欲望是丑陋而无节制的,同时也显见地鄙陋和野蛮。我不认为阿瑟·佩恩以确切的倾向性将本片制作为所谓的“反传统西部片”,他只是以JackCrabb的天真无邪,直面白人、印第安人族群制造的无数次极端化情境。就此,阿瑟·佩恩隐蔽地在文本中安置了修正主义的框架,作为对立结构的秩序与蛮荒,一侧的过度倾斜需要另一侧的平衡,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或加害/施救,只有失衡-维稳-再次失衡这一历史进程,无限地轮回往复、循环颠倒。几场作为关键戏眼的战争戏拍得相当不错,剧作内容的实际体量大,值得反复琢磨。
以为是16年的《小大人》,看了几分钟说主演是达斯汀霍夫曼,好吧,心想他的片子肯定不会走偏,一出场,七十多岁的演员达斯汀是十几岁的年纪,再一推,五十九年前的片子,完全没有准备好一副去刷老电影的情绪,可题材是十九世纪白人驱赶印第安人的殖民史,以及疯狂的虐杀和文化的不可调和,这个题材我太喜欢了,有一种《乱世佳人》的空旷,又有草菅人命的唏嘘,那个时代是部族之间为求自保的大开杀戒,根本不需要什么瘟疫打辅助,每个成年男人都会送上战场,并以死效命。而寡居的女人们得到的性的滋养都是天赐之福,达斯汀这个角色一晚上睡四五个印第安女人,大家都感激得要命。乱世之中,没有价值体系可言,活下去的生存技巧是保留基因的唯一手段。想想,今天的美国白人智力水平也算是经过优胜劣汰的遴选了。小人物也是宏大史诗中的小人物。
比之《与狼共舞》的软性煽情,这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用了一种荒诞现实主义的方式,批判反思的深度与诚恳度要高的多,首先它的立足点就有优势,是60年代末开始的反战思潮时代造就出的电影,这就是80年代之后保守回潮主流之后的好莱坞创作空间所无法比拟的。故事结构也具有独创性,主角经历了半部篇幅的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后有回到了故事发起的原点,开始了第二次人生循环,可这次已明白了不少生活背后真相的他面对这一次轮回的物是人非,依然震惊大过预料,只有老酋长的睿智参透了现实,是电影里所见过的印第安酋长形象里魅力最有信服力的一个,因为他最立足于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命运关系的现实。结尾“归天”的失败更是妙笔,这要比《赛德克·巴莱》踏彩虹桥的一厢情愿要高明太多!
(8.5/10)阿瑟·佩恩的《邦妮与克莱德》以叛逆、颠覆的姿态改写了强盗片的面貌,甚至开启了好莱坞的新面貌。从中可以瞥见他作为好莱坞体系内的一种革新、反叛的力量,同样《小巨人》作为新好莱坞时期最早出现的西部片之一,带有着强烈的新好莱坞时代特色,达斯汀·霍夫曼游走于印第安人与白人文明之间,不断变化的身份,经历着一系列“奇遇”般的冒险,以被驱逐、被屠杀的印第安人视角。它是关于自我身份的思索,时代变化下个人命运的难以捉摸,体现出一个古老文明逝去、个人命运失依的悲悯之情。《与狼共舞》与之相比,仍旧显得渺小。
我最好的朋友想杀我,而我的敌人却救了我;我把欧桑弄丢了,她后来不记得我了还成为了别人的妻;曾经最崇拜的将军,后来我只想在他背后捅刀;我一直是一张摇摆不定的帆,幸好最老的战士失明了,我也有了栖息躺下的地方。在这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逐鹿中,我扮演着小大人的角色,用幼稚对抗枪手,用短小对抗一匹马和三个女人。上帝的信徒在下一秒被射杀,女人生孩子,其实是一件孤独的事。念着圣经,想着淫欲;拿着枪支,玩着皮球。我从来没想过对抗这荒谬的世界,它却一次次怂恿我活下来。
一生都在颠簸,无法获得安宁。因为战争等因素,就像110岁的张三丰对张无忌一生的感喟一样,我觉得他这长长的一生也是够够的了。所幸没死掉。西部片的音乐、暴力、遗憾,人物塑造的很全面。就像人类被强大的外星人捕杀,前期,白人疯狂屠杀印第安人,很悲惨:“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Today si a good day to die!”突如其来的大难,他因为是个白人而阴差阳错的活下来了。所有的遭遇都像是冒险通关游戏的关卡,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影片包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多,这个人物的传奇故事在本片中都一一叙述但也只是很快带过,让人觉得头脑都没理清。但本片趣味性还是很十足,对于当地印第安人的描述也是蛮客观真实的。达斯汀霍夫曼从十几岁演到一百二十岁的表演难度挺大的。当然本片里面的祖父形象刻画得很有庄严圣神普渡众生的感觉。片中的坏将军其实也是个银幕经典形象。
8.0/10。虽然从制作上绝对称得上史诗,但电影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厚重之感,只是平淡、风趣地口述自己一生的传奇:魔法时而有效时而无效,小巨人就像一只游走于白人与红人间的孤鹰,时而掘起时而没落,总在‘‘英雄’’与‘‘叛徒’’的角色中漂浮不定(由于时间轴过长一些本可以扩展的地方却省略了)。
小学时看的。那时每周四央视会放一部译制片。我爸喜欢看外国电影,我妈从来不看,说是看外国电影废脑子,年轻时舍不得用脑,年纪大了也并未因使用的少而运转自如。这部片子我当时并未全部看懂,但印象却特别深刻。达斯廷.霍夫曼饰演的角色在印第安部落长大,这种非开拓者视角比《与狼共舞》早了20年。
很有趣味性的一部西部片,Jack作为一个由印第安人(夏安人)抚养长大的白人,做过教徒、骗子、枪手、商人、士兵,从印第安部落安家的人生制高点瞬间因白人杀虐印第安人跌入谷底,再次与各个老相识见面并为冤死的夏安人报仇后,他重回部落却只能终老在养老院里。血泪交加,还好有不断的小笑点缓解。
看着这豆瓣评价的人数............ 这是部被人遗忘的佳片吗?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不过当时年纪太小,没有完全看懂,现在看起来,是部处处充满辛酸幽默和讽刺的片子,可惜题材注定了杯具的走向 让人有很多遗憾 ps:70年的化妆跟现在有差距啊 老人的造型看起来有模型感